栏目导航

教学及质量

www.63365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文章出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处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7-27

  

  目 录

  一、 基础条件              2

  (一)学校基本情况              2

  (二)双创工作基础              3

  二、 总体思路              12

  (一)建设思路              12

  (二)战略定位              13

  (三)发展目标              13

  (四)基本原则              15

  三、 主要任务              15

  (一)改革体制,激励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15

  (二)基于专业,分类培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16

  (三)创新机制,多方协同,完善保障服务体系              18

  (四)设备开放,资源共享,面向社会多元化服务              22

  (五)校政企合作,共建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融合模式              22

  四、政策举措              23

  (一)建立双创人事管理制度,助推加速双创人才流动              23

  (二)出台双创平台管理规定,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24

  (三)落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24

  (四)颁布双创基金管理办法,完善双创支撑服务体系              25

  五、重点工程              25

  (一)“训练-仿真-实战”大学生创新中心              25

  (二)大学生智慧创业中心              29

  (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32

  (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35

  六、保障措施              39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39

  (二)统筹多方资源,协调有序推进              39

  (三)提供资金保障,争取多方资源              39

  (四)强化目标管理,纳入考核体系              40

  (五)落实项目责任制,加强过程监控与审计              40

  附件1:              41

  附件2:              45

  附件3:              46

  附件4:              47

  附件5:              49

  附件6:              50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号)文件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编制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委高技〔2016〕1459号),以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7〕27号)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校“立足湖北、服务工业”的办学定位和 “双创”工作的基础,制定我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工作方案。以期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校、企、地”三方产学研的协同互动,构建创新创业服务支持系统,推进平台开放共享,促进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具有我校特色的双创基地工作模式和经验。

  

  1. 基础条件

  (一)学校基本情况

  www.63365是一所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以应用为主的多科性省属工业大学,覆盖工、文、理、艺、经济、管、法和教育等八大学科门类,90%的学科专业与湖北战略新型产业和支柱产业密切相关。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2009年获得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2年、2016年连续两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2016年底获 “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现有双聘院士1人、“千人计划”特聘专家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高端外国专家4人、全国模范(优秀)教师3人。

  目前,学校建有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5个湖北省特色学科、4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生创新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5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4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国际合作基地、2个湖北省工程实验室、6个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平台、28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2011年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获批国家基金项目216项,牵头或参与“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研究10多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社科奖、发展研究奖、优秀调研成果奖等50余项;学校还通过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质认证和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2011年以来,在科技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排行榜中,我校均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二)双创工作基础

  1、构建绿色工业学科体系,引领创新创业潮流

  明确双创基地建设方向。当前湖北省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传统支柱产业结构升级任务艰巨。www.63365作为一所为工业服务的高水平工业大学,主动对接湖北传统产业绿色化的战略需求,推行“135”学科发展战略,即:围绕1个“绿色工业”战略定位,以“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提质”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科技,重点突破“生物制造、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3个领域,着重发展“工业产品与创意设计、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绿色轻质材料与加工、区域产业生态发展和产品质量工程”5个重点方向。为此,学校先后出台了《www.63365关于实施“135+”学科发展战略的决定》、《www.63365关于实施“135+”学科发展战略的意见》和《www.63365绿色工业科技引领计划》,构建了绿色工业学科体系,为学校双创基地建设工作指引方向。

  夯实双创建设基础。依据“135+”学科发展战略,学校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在人才引进与培养、平台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强投入。学校先后组建了太阳能高效利用、发酵工程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多个省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基本上实现了“135+”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及主要方向都有一个校级及以上协同创新中心,大幅提升学科科技创新能力,为我校双创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条件基础。

  2、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完善“双创”人才培养设计。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坚持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梯形多元、分类培养、协同创新的“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7”是针对70%左右的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是针对20%左右的学生,培养一专多能、能创新创业的复合型人才;“1”是针对10%左右的学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后备人才。先后出台《全面深化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专业动态调整实施细则》、《短学期实施方案》、《本科教学奖励实施办法》等13个成套文件,完善了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

  凝练“双创”教育工作思路。基于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凝练出“12345”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即:“1”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2”是重点培养“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3”是实行“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创业实践”三段推进;“4”是构建“启蒙式”、“众创式”、“先锋式”、“鹰才式”4种创业教育模式;“5”同步建设“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创业实务咨询平台”、“创业融资平台”、“创业孵化加速平台”五类平台。基于“12345”的“双创”工作思路,学校建成大学生创业中心,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

  打造“五创一体”双创教育链。开设TRIZ理论等一批创新课程和KAB创业教育等6门创业教育课程。构建 “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搭建短学期实践育人平台,从2014年起开始在全校实施冬、夏短学期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本科学习期间的七个寒、暑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科技创新等3类9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并纳入学分管理。仅2015年夏季短学期,全校本科生14247人,参加科技创新2976人,所占比例为20.89%,社会实践4965人,所占比例为34.85%,实习实训6306人,所占比例为44.26%。通过短学期实践的整体设计,合理布局,调动全员,搭建平台,把实践教育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有机融合,使实践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双创”实践教育深入拓展。充分利用实体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校内通过基础训练中心如金工实习中心、电子实习中心等加强专业训练、创新训练及仿真演练;校外加强实战应用,通过联合培养、一院一班等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一方面提供创新创业的专业基础,一方面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场景。支持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在高水平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研究工作,体验学科前沿与高新技术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成果。鼓励高水平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逐步实现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协同中心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开放共享。

  近3年,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喜人。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30项,2000多名本科生深度参与440个教师科研课题,大学生科研立项589项,发表论文518篇(其中核心132篇),申请专利80余项,实物成果60余件。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覆盖面达70%以上。近5年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1000余项;各类科技文化竞赛获得国家级奖60余项,其中,一等奖近20项。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英语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构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评选等国家级竞赛中均获得最高奖项,各类竞赛成绩名列省属高校前列。

  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深受社会认可。毕业生就业率稳居94%以上,就业“比例”、“质量”双提升,学校多次获国家、省级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2007年,我校在全省首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成果展示会上发言。2009年获评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4日头版头条专题报道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校长刘德富作为省属高校唯一代表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交流发言。

  3、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提供双创发展动力

  以落实省、市“黄金十条”为契机,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建设。5年来在全国20余个省市区推广科技成果百余次,技术交易合同额近6亿元。2015年初,学校经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科技服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学校在科技处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制定完善社会服务工作政策及业绩评分标准,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保障机制,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学校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实施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可以使用学校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使用学校发明专利实行零收费,师生可以在岗或离岗创业,成果转化收益的92%-97%归教师及其团队所有。改过去科技成果转化“先审批、再处置”,为“先处置,后备案”,将成果转化处置权、使用权、受益权下放到个人或团队,打通了科技创新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通道。2015年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学校力促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情况。

  科技服务工作深入企业。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难题,将产学研合作精准定位到企业,急企业之所需、供企业之所求、创企业之所想。通过与企业技术转移转化、协同研发、人才培养、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的深入,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2013年第八届中博会上,汪洋副总理在我校展台前听取了太阳能高效利用项目的介绍。2015年,我校与宜昌安琪酵母公司共同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服务领域周全多元。为促进各项政策的落实,做好服务工作,科技处入驻了以“科惠网”为主的信息服务平台,免费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对接、线上交易等服务。5年来,为师生办理科技合同的免税服务,办理免税合同700多份,免税总额4100多万元。2012年至今,开办了6期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培训班,共开设54门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讲座,教师专利的写作水平迅速提高。

  科技服务模式深入拓展。在坚持“产学研”、“抓大放小”、“一体化服务”三结合的基础上,与地方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共建专家工作站,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研究院所,向地方选派科技副职和科技特派员,鼓励科技人才创办或参与科技型企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加强联动,聘请社会资源丰富的校友和地方分管科技工作的行政部门领导担任我校科技顾问。我校连续20多年与枝江市人民政府开展合作,派遣科技副市长支持地方建设。2016年,还派遣8名青年博士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多年的合作,为枝江酒业、稻花香集团、白云边集团等企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科技服务成效逐步彰显。在省、市“黄金十条”政策出台后,学校积极响应和支持。适时成立了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和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了成立科技公司管理办法,简化申报、审批流程,量化股权认定比例,提供注册、引资、孵化平台等优质服务。三年多来,新成立学校占股的科技公司22家,以我校科技园为注册地的我校教师主导的企业10家。我校张子蓬老师作为创办人之一创办的企业武汉奋进机器人在人工智能领域享有盛誉,受湖北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教师、团队经营的科技公司仅2016年总产值超过二亿元,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4、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培育双创生态系统

  坚持用理论研究指导服务工作。多年来,学校致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具有丰厚的研究基础。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设有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99名,承担10余项创业类教、科研项目,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5篇,学术会议6篇,编辑出版教材1部,获奖4项。近3年,共选派154人次参加各类创业就业学习培训。获2013年湖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一项、2014年团省委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一项、获2015年湖北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基于十余年的探索和研究,形成教学研究成果《基于O*NET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在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学校统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务与实践,打造新型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构建全程化企业成长服务平台。形成了服务于“创意想法”-“创造产品”-“企业种子”-“规模公司”一条龙式的创新创意企业成长服务系统。学校推行多层次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培育“1+1+1”模式的专业师资队伍,创业团队同时配备1名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1名经管类专任教师和1名辅导员,已成功邀约43位知名企业家和杰出校友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建设校内2500平米的艺术品集市,设立交易摊位66个,专供我校在读学生将原创的艺术设计或文化创意类产品进行交易,并建立校园艺术品经纪人制度。建有3198平米的绿盟众创空间,以“八目咖啡”为社交空间,以“校园Maker”APP为网上社交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打造新型众创空间。建设了包含2530平方米的创业园孵化器,实现入驻团队51家,24家已注册公司,其中教师以专利技术入股或作为企业技术总监的企业10家;据与市科技局联合统计,2016年大学生创业园产值达1100余万元。此外,学校拟建设科技园,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规划120亩,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依托校企双向协同,联合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立创业教育企业孵化联盟,出资孵化学生创业团队成为创业“合伙人”;目前,已与武汉创意天地,岱家山孵化器、洪山创业中心等9家孵化平台签订协议,畅通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到加速器的通道,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的全程化服务,推荐输送优秀学生创业项目达10多个。

  我校双创教育获得了广大师生认可,也取得可喜成绩。学生参与创业人数近1000人;成功孵化知识型创业团队200余个;园区企业“武汉市艺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在我省“青创板”成功挂牌上市。校内大学生创业基地先后获首批“湖北省省级校园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武汉市众创空间”、“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基地”、“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学院”等。获评省级2015年度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先进集体等。涌现出“创业先锋”武汉蔚上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佳蔚、单车租赁创造200倍收益“神话”的“单车迷”网站创始人郭敬佩等创业典型。

  5、多方协同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拓展。学校 “立足湖北、服务工业、面向基层”, 探索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拓展校企(地、院所)合作模式。先后与宜昌市、天门市、神农架林区、鄂州市、枝江市、黄冈市等20多个地方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新建专家工作站2个、研究院所10多个。坚持每位校领导联系1-2家大中型企业,与省交投、中国南车等100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19个专业分别与相关企业持续开展联合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如防水材料与工程专业与大连细扬等20家国内大型防水材料企业合作,在师资与实验室等方面联合建设专业,开展订单培养、开发课程、编写教材、设置奖助学金、共建教学就业实习基地;艺术设计类专业直接以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学生优秀设计作品就是企业的产品,展、评、选、用结合,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人士参与课程考核;模具专业把生产线搬进校内,学生在校内完成从模具设计到实物制作。

  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加强。坚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是湖北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捷克、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哈萨克斯坦等二十几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8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办有本、硕不同层次的联合办学项目8项,合作项目学生规模近1300人。现有67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和深造;常任外籍专家、教师50余名;先后成立“www.63365菲利普斯亲水胶体研究中心”、“www.63365中美能源研究中心”、“www.63365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平台”等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中心)6个。

  6、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不断激发双创活力之源

  营造双创文化氛围。建有体现学校“修炼文化”精神的巡司河景观带、体现“创新文化”精神的工业文化长廊及“中国企业家四世同堂”创业文化长廊和充满创业元素的创咖文化墙等实体建筑,共同构成校园创新创业物质文化;系列的求索论坛、创业沙龙等文化平台,始终贯穿“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精神,通过第一、二、三课堂,助推学生创新文化素质养成。《燃烈火熊焰,铸创新之魂——www.63365繁荣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文化》获2015年度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www.63365招生与就业指导处网在2015年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十佳专题网站。

  形成一批文化产业。近3年建成各类文化企业123个,文化产业12个,文化项目175个,产生经济效益700余万元。文化创意产业释放了“双创”新动能,学校在科技处增设人文社科管理办公室,各学院以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建设为引领,项目层次不断提升,项目数量和经费显著增长,产出了一批优秀成果。5年来,获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1项,部委级以上项目58项。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经费连年递增,年均到账经费近800万元。5年来,共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湖北发展研究奖5项、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奖1项。

  深入推进人文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礼敬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打造一批体现学科融合、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文素质课程;开展系列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加强以校史馆、明清家具博物馆、工业文化长廊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下、老师的行为影响下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对真理、自由、平等、法治的追求,从而具备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

  

  1. 总体思路

  (一)建设思路

  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区域特点,依托www.63365的优势与特色,发挥高校双创工作中智力之源的作用,以推动绿色工业发展为目标,以双创人才培养为主体,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支撑和服务为关键,以合作共享协同为手段,以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为抓手,具体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的部署和要求,深入推进湖北省“科技十条”和“新九条”,畅通双创示范基地从源头创新成果到有效供给新型成果转化孵化终端的全路径。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建设成为湖北省双创示范基地。

  (二)战略定位

  www.63365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工业”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绿色工业及传统工业绿色化的战略需求,紧紧围绕绿色工业发展中的“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提质”五大主题,大力实施“135+学科发展战略、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绿色工业科技引领计划、南湖学者计划”,努力建设绿色工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争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以期成为湖北省龙头双创示范基地,为全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三)发展目标

  在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过程中,www.63365将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体系,打造支撑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促进创业企业的孵化,完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把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形成绿色高水平工业大学双创制度体系和经验。

  完成“两中心”、“两平台”的建设,即:“训练-仿真-实战”大学生创新中心,大学生智慧创业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设施)共享平台。重点项目建设目标全面实现。着力将www.63365“双创”基地建成科技型创新创业高地。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实现入驻大学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数达40家,学校占股公司10家,通过实现年均专利转让10项,争取扶持1-2家公司上市;年完成100个以上初创团队孵化服务,自主创业学生占毕业生5%以上;建设基于专业、面向全体的校园两级创新基地,总面积20000平米以上。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主动对接绿色工业及传统工业绿色化需求,完善融合专业、分类培养、多方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相关工作在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明显,具有较强影响力。保持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领先地位。计划通过三年的建设,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10000人次/年,在校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四年累积参与率达100%;面向湖北省兄弟高校内开放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与配套教育资源10门课程以上,双创教学成果在省内、外10所以上高校推广应用。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方面,以提升服务“绿色工业”发展的能力为主线,激活创新前端,服务成果“落地”,形成“科技革命+制度创新”的创新成果转化新机制。持续实施绿色工业科技引领计划,构建人才-平台-产品链,形成重大创新成果培育体系。着力将www.63365“双创”基地建成湖北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先行区。计划通过三年的建设,建成10个学校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分中心,实现年均技术转移转化300项,完成年均科技合同额2亿元。

  

  (四)基本原则

  坚持教育改革,服务社会。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进一步深化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对标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以破除限制双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制度瓶颈为出发点,推进各级双创相关政策落地,降低创业成本,加强成果转化,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容错机制,营造良好的双创发展生态环境。

  坚持模式创新,完善双创平台。深入贯彻落实政府政策精神,把握市场双创人才需求,开放协同,构建全程化双创平台。探索双创平台市场化运营和服务模式,构建共赢、协同、共享、开放的双创服务体系。

  坚持统筹协调,加强校企协同。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充分调动教育和社会资源,以实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促进区域新经济发展。

  

  1. 主要任务

  (一)改革体制,激励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1、确保科研人员收益,提高创新创业热情

  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益分配政策,进一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改革,转化收益最高可达99%归科研人员及其团队所有。进一步探索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经费单列,不纳入财政资金管理范畴,聘请代记账公司按企业标准对横向经费进行报销、记账、审核等管理,彻底放开横向经费使用,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今年实现科技合同登记额2亿元,并以每年5%增长。

  2、鼓励人才双向流动,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建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学校和企业间双向流动。营造创新创业新环境,继续实施创业人员可兼职、离岗创业,教师创业停薪留职最长期限8年。创业情况良好的教师,其业绩考核应定级为合格,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不受影响。

  3、实施绿色工业引领计划,储备创新成果

  继续实施www.63365“绿色工业引领计划”。通过申报、立项、评审等程序培育一批与产业行业契合度高、符合学校“135”学科建设方向、具有重大创新价值或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每年设立创新类项目30项以上,产品研发类项目8项,保障项目培育经费350万。

  4、完善服务链条,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完善www.63365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中介服务职能,提供创业信息、对接技术供需,建成社会技术中介服务网络,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完成转化项目300项/年;充分发挥资产经营公司管理职能,维护知识产权运营,提供投融资服务,推进科研人员企业创办进程。5年内,创业人员创办公司达30家以上,支持1-2家公司上市;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的孵化器职能,为创业人员创办的科技公司提供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物业管理及其他服务。通过完善的科技服务链条,加速学校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二)基于专业,分类培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5、聚焦绿色工业技术,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调整机制

  聚焦绿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契合“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和计划,以“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提质”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机器人工程、大数据应用等一批新工科特色专业。

  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根据招生、就业、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实施专业动态预警,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坚决关、停、并、转。

  6、全面修订“721”人才培养方案,分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全面修订“721”人才培养模式,分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选修必修、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压缩理论课程课内学时,提高实践教学比例,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完善四种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选拔和分层机制,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分类培养。构建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以唤醒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业梦想为主要目的的“启蒙式”教育模式;面向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自谋职业型创业学生,以培养创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致力于商务谈判技巧培养的“众创式”教育模式;面向创业先锋班学生,以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素质、训练创业实务、储备创业技能为主要目的的“先锋式”教育模式;面向行业特点,学校联合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成立创业教育企业孵化联盟,由公司参与学校创业人才培养,并出资孵化创业团队的“鹰才式”教育模式。

  7、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弹性学分制

  修订学籍管理规定,制定《www.63365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在校生至少修满8个创新创业学分(含3个理论学分)方可毕业,创新创业学分可充抵公选课及专业任选课,最多可以冲抵8学分。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学生休学创业,最长可以允许学生累计休学两年。建立学生流转制度,支持大学生基于创新的创业,鼓励支持学生转入其创新创业的相关行业专业学习。

  8、提高师生创新热情,完善激励奖励机制

  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在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待遇报酬等方面给予激励;完善科研实验室反哺教育教学的工作量补贴等制度;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

  9、推进教改、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的深度结合

  积极教改。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深入开展 “一院一教法”、“翻转课堂”等系列教学改革活动,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改革评份方法,积极探索实施“累进式课程考核评价”,探索成果导向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理论》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加入学科前沿等内容。

  (三)创新机制,多方协同,完善保障服务体系

  10、推进机构改革,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各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创新创业学院牵头,教务处、招就处、学工部、团委等多方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建设院校两级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发挥专业学院优势,激发学院活力,在部分学院建立院级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

  11、构建双创培育平台,实现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双提升”

  加大场地平台建设,构建“创新点子想出来-创意产品做出来-创新企业办起来”的全链条式的校内创新创业企业培育系统。校院共建,学校建公共创新平台,学院建专业创新平台,构建“实训-仿真-实战”一体化创新中心,实现创新想法的产出;加强校级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加强对学生创新团队的支持,建成国内首个在“互联网+”平台下的高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技术设计、场景实现、配套资源开发的创新制造平台,实现创意产品的制造。对现有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提档升级,增加场地面积,完善服务功能。构建三类平台项目的推介系统,实现大学生创业项目质量和数量的双提升。

  12、凝聚社会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服务体系

  多方协同。集聚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健全完善多方协同机制。加强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和跨学科(院)联合培养人才,推动形成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13、项目驱动,工程引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以国家级及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驱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以“我选湖北”计划、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计划等政府创新创业工程为抓手,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湖北地方经济,实现大学生资智留鄂、回鄂就业创业。

  14、专兼结合,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积极吸纳技术高工、企业高管等人才,聘为学校客座教授或创业导师,建立双创导师库,校外导师比例不少于70%。

  完善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及兼职创业导师制度,包括考核、激励机制;选派专职导师参加相关的创业就业类学习培训,选派教师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境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数量和质量。

  推进多层次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培育“1+1+1”模式的专业师资队伍;创业团队同时配备1名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1名经管类专任教师和1名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创业导师和企业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建立项目帮扶档案。

  15、统筹资金,强调创新,支持服务学生创新创业

  统筹资金。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由创新创业学院统筹申请,学校安排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学科竞赛、创新比赛、大创计划、创业孵化等项目资金及专项奖励资金。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

  突出重点领域,强调创新。一是聚焦绿色工业技术,支持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新工科领域的创新创业;二是加强“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门槛和成本。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16、名家指导,典型示范,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名家指导。努力营造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提升师生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关注度。积极邀请科技专家、知名学者、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创新创业讲堂。通过宣讲解读创新创业形势、讲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新创业经历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因势利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拓展创业就业途径。

  典型示范。选树创新创业典型,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在学生先进评选中,积极选树和推广在创新创业领域有突出成绩的学生典型,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先进事迹,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的引领作用。

  17、整合要素,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教育平台

   建设“创宝宝”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网站配备创业导师,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政策解读和创业实务咨询服务;“创业投融资”板块提供“项目找资金”和“问题找方案”双向需求发布,促成大学生创业者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或资金合作;“孵化和加速”联通我校合作的创业基地和加速器,打通学生从创业苗圃到创业加速器的通道,为大学生初创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全程化服务。网站上还包含大量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视频,方便大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供创业项目网上申报和评审功能,为各类竞赛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便利。

  18、激活校园创客活动,打造以兴趣为导向的社交类APP

      开发创客社交类APP“创客汇”,加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针对高校创客活动特点,尤其关注创新创业前期的创意点子与创业团队形成,注重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形成创新创业良性生态系统,共同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萌发,形成—组建创业团队—遴选项目—借用实验场地—实现投资融资的创新创业实践全过程。在APP虚拟社区内采用“聊天室”模式,促进不同思维方式在交流中迸发灵感,萌生新知识或新技术;实现项目发布及招募团队,促进创新“思想”的成熟以至创业团队项目化形成;“实验室”板块提供高校各类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开放预订服务,推动创业项目的小试、中试,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后期计划打造专利池功能,发布创新专利项目简要信息,便于社会资本加强了解和实现快速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四)设备开放,资源共享,面向社会多元化服务

  19、建设www.63365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面向社会有偿开放。探索与改变贵重仪器设备管理机制,提高其使用效益,增强社会服务功能,降低维护成本。通过资源共享,学科交叉与融合,促使不同领域合作;通过不同使用方式的交流,推进技术方式革新和研究方法改进。建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用于创新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验技术队伍。

  (五)校政企合作,共建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融合模式

  20、校地合作,筑建战略高地

  广泛开展与市、县、区各级人民政府的全面战略合作,实现湖北省地市全覆盖、县区覆盖率达50%。共同创造政府引导、技术资源储聚、科技人才汇聚、社会资源集聚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共建专家院士工作站,引智聚才;通过共建产业研究院,攻克行业难题;通过人才交流、人才培养,输送创新创业生力军。

  21、校企合作,共建研发平台

  与行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20家、省级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40家。结合学校学科特色,打造生物医药、太阳能储能运行控制、农机装备、工业设计、海绵城市、绿色轻工材料、产品质量工程、低碳经济等研发平台10-15个,产生20-30项可转化的技术成果,为“双创”提供技术支撑。

  22、国际合作,创立湖工品牌

  依托国际合作项目,校院地企共建国际合作研发平台,全面整合吸纳国内外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绿色工业国际化。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设计创新创业游学专项项目,促进我校创客与国际创客间的广泛交流与跨界合作。充分利用海外众筹平台,解决项目资金,打响湖工创客品牌。

  23、产教融合,提高创业竞争力

  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突出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依托企业、行业优化配置资源。培养培训教师队伍,开展人才委托培养、联合培养、定向培养。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使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相切合, 创业学生提前熟悉市场需求、企业运作流程,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竞争力。每年开设1-2个由企业定制的联合培养班级,安排1000人次的企业实习实践。

  

  四、政策举措

  (一)建立双创人事管理制度,助推加速双创人才流动

  2013年制定《www.63365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学校设置科技创业专兼职岗位,在校教师既可在岗兼职创业,也可离岗专职创业,停薪留职最长期限可达8年,职称按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师岗正常申报;鼓励教职员工到企业及地方政府挂职锻炼;大力吸引海外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二)出台双创平台管理规定,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依前文,学校成立“www.63365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设在科技与产业处,全权处置学校拥有的知识产权(含专有技术、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转化工作,全权代理师生申报地方各种创业项目,为师生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拟制定《www.63365关于实施专利战略的意见》和《www.63365专利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的运营与使用。

  《www.63365科技园关于鼓励教师(学生)入园创业的管理办法》和《www.63365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学校双创基地及资源设施对外开放,建立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三)落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2014年发布《关于全面深化“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多次修订,统筹一、二、三课堂,提出六元结合的全过程实践教育体系。

  2016年制定《www.63365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作为www.63365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创意-创法-创新-创造-创业”五位一体的双创教育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实践平台,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激励政策和制度。

  为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相继出台《www.63365创业导师实施管理办法》、《www.63365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www.63365大学生创业园入驻项目评审暂行办法》、《www.63365大学生创业园艺术品集市管理规定》等管理文件,落实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和经费;颁布《www.63365关于实施短学期制的指导意见(试行)》和《www.63365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体系;制定《www.63365学分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弹性学制学分转化。

  (四)颁布双创基金管理办法,完善双创支撑服务体系

  先后颁布《www.63365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和《www.63365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管理办法》,引导推动创业投资、创业孵化与技术成果转移有机结合。校基金会每年至少出资100万元,设立“www.63365科技及成果孵化及创业基金”,支持师生进行成果孵化及创业工作。

  

  五、重点工程

  (一)“训练-仿真-实战”大学生创新中心

  1、背景及意义

  学校现建有4000平米校级创新基地,包括蓝电、力创、机械创新基地、BIM等一批大学生创新团队入驻,建有1个湖北省创新实践基地及9个大学生创新基地等一批公共创新平台;建有“土木工程与建筑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国家实验教学中心”及以省级重点教学示范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面向专业的国家及省级实践教学平台;建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管管理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初步形成了“校级+院级” 的“专业+创新”大学生创新平台。

     “训练-仿真-实战”大学生创新中心通过真题真做、真题假做、假题真做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通过互联网向全校教师、学生与社会共享资源。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跨专业创新创业活动所需的产业基础研究、科学创新、解决方案、生产全景仿真等技术支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提高培养人才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实现科技服务教育、科技服务社会和教育服务社会。

  创新来源于实践,创业成长于实践。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专业为依托,以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是培养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创新是在专业领域内创新,由此创新市场化的创业是在专业领域及行业范围内创业,具有更高的创业成功率,更加能实现创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内容

  (1)校院共建基于“互联网+”的融合专业、虚实结合、“实训-仿真-实战”一体化的大学生创新平台

  整合四个省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与九个省级大学生创新中心,按照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五个层次,构建“实训-仿真-实战”一体化创新中心。“中心”立足校院两级实体平台,依托“互联网+”及“虚拟仿真”技术,提升平台创新创业的实训能力,建成国内首个在“互联网+”平台下的高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技术设计、场景实现、配套资源开发、市场化运营的虚拟仿真双创平台。“中心”包括实体训练平台、仿真演练平台、创新实战平台三类子平台组成。

  专业训练平台。主要包括校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技能实验室、综合技能实训中心。主要培养学生以专业为依托,提升专业技能,促进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平台,奠定专业创新意识与能力基础。

  仿真演练平台。主要集成现有四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服务全校各专业的创新设计与实践。通过创新方案设计、虚拟制造、虚拟市场等平台,加快创新设计实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通过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实战平台。以各项学科竞赛、创新比赛及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抓手,服务各专业创新团队。包括三个功能模块:公共创新平台,主要用于创意激发,创新活动组织、大型创新设计展示等;创新训练室,主要结合创新思维、理论进行跨专业、常规创新方法与技巧训练;专业创新工作坊主要用于面向各专业及学生创新团队提供集体演讲、方案设计、作品制作与调试等。

  (2)构建基于专业、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教育、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三大模块衔接不紧,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专业知识的创新教育环节薄弱,创新创业课程零散甚至缺乏,课外创新实践训练环节没有深入结合课内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理论教育、实践训练未能很好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融;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和学术前沿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不符合当前新创业教育对课程培育体系构建提出的新要求等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专业课程教育,开拓专业创新思维。结合专业教育,设置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通过链接将这三大模块有机融合形成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不牢的问题,实现创新与创业的有效衔接。  

  开发“公共创新课程—专业创新课程—实践创新课程”的课程群。公共创新创业课程一方面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以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为主。专业创新课程即依据学科特点设置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课程,以启发专业创新思维为主,力争形成专业知识创新基础。比如设置“专业创新导论”“专业创新思维”等课程,将创新思维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实践创新课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协同平台研究项目为基础,实行校内创新实践导师、平台工程师、企业导师等多导师指导,开展实践创新课程教育,重点培养学生依托专业创新为基础,培养基于用户需求的创新意识。

  (3)探索创新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深入实施“鹰才式”教育模式

  深入探索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进一步推进“鹰才式”教育模式在各专业的实践。在创新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创新实践方面形成稳定、有成效的校企双向协同机制。学校联合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面向行业特点制订教学计划,成立创业教育企业孵化联盟,出资孵化学生创业团队成为创业“合伙人”,培育熟悉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具备敏锐的创新观察意识和积极进取的市场开拓能力的“鹰”型人才。

  3、建设目标

  经过三年左右的建设,校级创新基地5000平以上,院级创新基地基15000平以上;构建融合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及选修课程10门以上,每年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10000人次,每人年完成32学时或2学分以上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在校生年完成300项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覆盖在校生人数20%以上;在校生年发表论文、授权专利400项(篇)以上,覆盖在校生人数20%以上;在校生学科竞赛、创新比赛获国家及省级奖数量及质量居省属高校前3名。

  (二)大学生智慧创业中心

  1、背景及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并将“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作为9大工作任务之一。

  我校双创基地建设工作将智慧创业中心作为重点项目之一,在原有的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为物理空间,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建设智慧创业中心,进一步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服务体制机制,前瞻性的构建智能化、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保证大学生创业的存活率和可持续发展。

  2、建设内容

  (1)全链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打造校园内三大平台,从创业实践平台——特色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园的全过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以经管学院ERP中心,艺术设计学院的创意产业设计中心为实践平台,开展大学生创业过程实践教学,强化创业模拟实战体验,完善创业前期知识储备和技能提升。

  以创意集市的建设和绿盟众创空间建设为新型众创空间,大力开展校园创客活动,激发创意想法产生。创意集市服务于所有专业在校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建设创意集市,为我校大学生原创的创新创意产品提供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唤醒了在校学生的商业意识和市场意识。集市让创作与需求直接对接,交易达成的成就感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实现良性循环。绿盟众创空间与学院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集合“蓝电”创新创业工作室、BIM协同创新中心、力创实验室、大学生IT创新创业实验室等“敏捷实验室”为工作空间,以“八目咖啡”为社交空间,以“校园Maker”APP为网上社交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打造新型众创空间。

  大学生创业园,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划分为“绿色工业创业区”、“艺术文化创意区”、“新媒体与互联网创业区”、“软件设计创业区”、“管理咨询创业区”,园区配备“创业咖啡”、“创业导师室”、“会议室”和“交流分享区”。

  大学生创业园内的“绿盟众创空间”和“创意集市”以兴趣为导向,促进创新产品的开发,实现创业“金点子”的培育,并吸引有共同愿景的大学生形成创业团队。“绿盟众创空间”和“创意集市”实现点子到团队的孕育,并可申报进入“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以上运行机制实现了“绿盟众创空间”、“创意集市”、“大学生创业园”三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创新想法到创业企业形成提供全程化服务。

  (2)全方位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指导服务体系

  解读并落实国家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公司注册、贷款申请、财税申报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为创新创业团队或企业提供项目申报、作品展示、产品交易、软件支持、研发设计、专利申请或成果转化等专业性的技术产业服务;依托800平米ERP沙盘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全环境模拟训练,探索企业创办的商业运营模式,并引进财务公司提供代账服务;与洪山区司法局合作,提供企业法律知识咨询与培训;设立“创业种子基金”以及5亿元的“中科湖工创新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大学生知识创业。大力推进多层次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培育“1+1+1”模式的专业师资队伍,创业团队应同时配备1名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1名经管类专任教师和1名辅导员,担任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

  (3)智能化的教育分析研究中心

  在现有就业创业教育教研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兼结合、师生融合的研究员队伍,依据贯穿全程、各有侧重的原则,开展“1+X”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导研究方向“1”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X”则以双创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围绕创新创业前沿课题,开展“双创理论政策”、“双创人才培养”“双创基地建设”等方面研究,搭建交叉研究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选拔标准,为创业团队提供精准化问题诊断,为湖北省的创新创业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创新创业人才信息网络指数研究平台。基于学校长期积累的毕业生就业创业数据,采用O*Net系统中的基本认知、兴趣、价值观和形式特质这四个维度,进行适度改良,制定创新创业人才选拔和测评指标体系,拓展创新创业人才信息网络指数研究项目。依托模型对入校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流分层,围绕梯次多元、合理分流、因材施教的72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启蒙式、众创式、先锋式、鹰才式”四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结合实时性的测评结果,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性格特质等,修订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方法。

  创新创业实时共享数据网络平台学校全面布局,实现精准创业就业指导和大数据挖掘分析。对线上登录的创业者及创业团队用户提供个人测评和团队诊断服务,通过网站O*Net职业信息测评系统的构建,对用户行为进行360度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创业团队组建的合理性,提出改进建议,实现精准指导和信息配送;与兄弟院校开展合作,将线上线下数据打通并进行匹配,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全民共享、实时更新的数据网络体系;汇聚网络空间内部所有创客的交互信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数据形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关键因子,可针对“创业动机” 、“创业热门领域”、“优秀创业者素质”、“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等问题进行研究,为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以及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指导广大校园创客或潜在创客的创新创业行为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3、实现目标

  计划通过三年左右的建设,实现每年孵化培育100个创业项目 ,带动大学生就业500人;每年进行创新创业主题活动30场,覆盖面超过300人次,服务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企业)100个;组建一支200人左右的国际化、高水平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面积达10000平。

  (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1、背景及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可以有效整合校内的技术转移资源,促使科技资源及相关要素在行业和领域间、区域间合理流动,实现优势互补,有助于集聚全校资源支撑自主创新。因此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对于加强科技成果信息开放共享,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促进智力成果的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加速科研实力向经济实力转变,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等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目前www.63365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已于2013年3月正式成立,2013年4月工商登记注册。园区建设总面积120亩,一期70亩。www.63365安排专职工作人员3人,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科技园建设。公司下设建设与保障部、投资与战略发展部、园区服务部、综合事务部、财务与资产管理部。2013年9月,www.63365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举行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会议邀请到院士专家团队对入园项目进行论证。专家组最后得出结论一致认为:本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投资价值。

  2、建设内容

  (1)技术转移中心

  将“技术转移中心”纳入到科技园区一并建设,拟命名“www.63365技术转移中心”,一期建设面积32330平米,运营初期与科技园共用办公,采取“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模式。实行多元化合资或合作创办,逐步吸纳各相关部门、社会企业等投资或合作。

  (2)创业服务体系

  根据国内外其他科技园区成功经验,企业入园之后,提供人才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物业服务、综合服务等六大板块为支撑,以服务外包为核心,带动企业孵化与生产,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该创业服务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人才服务:学习并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暂行办法简介》,适时改变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和方式,以满足人力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有序转移和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借助众创空间等载体、创业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形成以人力资源服务业为核心、吸引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新格局。

  法律咨询服务:根据园区企业特点,聘请有丰富企业诉讼经验的专业律师,包括提供法律咨询、审查制定合同文本、出具法律意见、化解企业与客户之间纠纷、参与商业谈判、劳资争议、信用及应收账款管理。科技园主要开展法律培训讲座、资信调查、协助企业建立内部管理制度等。这样既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已经存在的问题、防患未来的法律风险,同时也可以节约费用,并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培训服务:提供企业新员工培训,老员工技术产品培训、销售能力提升、团队协作和领导力提升方面的培训。

  物业服务:为入孵企业提供生产办公场地安排、网络通讯、水、电、公共食堂、环境卫生、消防安全、公共设施维修、保安等日常物业服务;并按规定收取场地使用费、物业管理费和其它相关费用。

  综合服务:科技中介服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双软企业”认定、科技成果申报、科技成果申报手续办理、科技成果评估、企业策划与咨询服务、企业策划、企业咨询。

  (3)金融支持

  为加速推动在孵企业和科技园孵化器的共同发展,我校科技园拟创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平台建设初期拟投入一定金额建立“种子资金”,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园区创新项目提供创业融资服务。

  该服务平台建立后,可为入驻企业提供包括创业孵化、政策咨询、科技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园区建设成熟后,还可以引入国有银行及众多的商业银行、风投机构、担保机构等。

  (4)空间提供

  科技园园区建设计划分三期,建设总投资约9000万元,总建设面积约62327平米。其中:一期建设投资4668万元,建设面积32330平米;二期投资2851万元,建设面积19746平米;三期投资1481万元,建设面积10251平米。

  同时,学校将网络空间建设和图书资源、论文资源共享于科技园共享空间,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

  3、实现目标

  力争在未来3-5年内,打造出1-2个高新技术产业化省级平台,达到申报发明专利400项/年,形成产品3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孵化出1-2家规模企业;最终规模达到孵化总面积62327平米、总投资约9000万元,为我校双创示范基地提供有力支撑。平台全部建成后,年服务企业数量可达200家,服务高校学生创业人数400人,预计全部投入使用后可形成年产值50亿元。

  (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1、背景及意义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对科研设施设备的开放共享进行了全面部署。省政府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5]63 号),建议要求“我省行政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国有科研设施设备,必须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社会用户开放共享;使用财政性资金差额建设或购置的科研设施设备,应根据使用情况,承担一定的开放共享任务。”

  为了贯彻落实精神,充分发挥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仪器设备资源的开放共享,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和资源效益,我校以需求为导向,以共享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集成为主线,按照“整合、共享、创新、服务”的要求,积极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

  我校目前共有价值1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507台套,总价值1.326亿元。近几年通过科研基地设施和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引进社会优质企业和我校教师创新创业团队在校内注册成立了武汉市湖工精密模塑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琪谱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力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公司18家,注册资金共计7000余万元,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设施)资产金额达5000万元以上。公司的成立充分调动学校科技人员(团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实现产业化,增强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同时为训练学生实习实训、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建设内容

  (1)探索适合校情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模式

  围绕全面提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成立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中心,负责开放共享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

  拟将性能良好、单台价格在人民币十万元(含)以上且通用性强、服务面宽、能够为校内外提供服务机时的大型仪器设备,原则上列入开放共享服务范围,进入校级平台管理,由学校投资建设,依托相关学院管理。在优先保证学院或学科内共享的前提下,积极向院外和校外开放共享。

  全面推行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服务。利用经济手段,打破院系学科壁垒,按照收费使用,成本分担、不盈利原则,确定大型仪器设备的收费标准。坚持校内优先、教学免费,对科研测试、项目实行有偿服务原则,以机组为单位对外公布,并对校内外预约服务,做到学院内外标准统一。通过补贴购置经费或测试费的形式,鼓励课题组自愿将大型仪器设备交公共平台进行管理。

  在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建设模式、运行机制、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益,为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提供基础条件支撑。

  (2)构建在线网络平台实施开放共享

  完善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和运行管理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和更新我校开放服务的相关信息,优化信息发布、网上预约、信息报送、统计分析等功能,提供测试方法、操作和维护等方面咨询和服务,使之成为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统一门户网站。

  (3)创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运行机制

  提高大型仪器设备队伍素质。以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为目标,加强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合理配置实验技术人员岗位,建立专业化的开放共享平台团队,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对参加国内外培训与交流给予一定经费补贴,不断提高团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验技术队伍。

  (4)学校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专项经费

  用于调动机组和用户双方积极性,补助纳入共享平台的大型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费用和平台建设与管理经费,经费不少于100万元。从而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

  (5)加大分析测试中心的投入

  按照创建一流创新平台和研究开发方向建设,深化校企合作,3年内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的目标,建成一个全省食品及相关产品检验检测数据共享、检验业务在线办理、食品企业生产研发技术汇集和科研成果转化、食品相关标准法规信息共享、咨询服务的大数据平台。

  (6)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

  积极引导优质社会企业、社会资金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我校建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设施)共享平台工作。通过向社会开放共享科研基础平台,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和支撑作用,深入推进我校双创工作。

  3、实现目标

  计划通过三年左右的建设,构建学校大型仪器实验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大型仪器实验设备管理、使用服务团队;加强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与科技部“国家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网”、“湖北省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等政府共享平台的数据交换;为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推介和网上预约等服务;利用技术和设备共享,促进部分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建筑检测、食品分析检测等领域的创业团队,每年为50家以上的工业企业提供创新服务;五年内,孵化十家以上高科技公司,推荐和扶持1-2家企业上市。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学校高度重视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狠抓“一把手”工程,成立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三大委员会,全面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1、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全校创业教育与实践进行统筹规划;2、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分委员会——推动学校创新平台建设、审核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审核、商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实践体系构建等;3、创业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创业实践方面的指导与咨询,对学生创业种子基金的申请进行评估和跟踪指导、服务。校长任以上三大委员会组长,总体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分管校领导具体指导各职能部门工作开展,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落实委员会相关决议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以联席会的方式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部署。

  (二)统筹多方资源,协调有序推进

  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解决多龙治水、画地为牢的实际问题。学校构建校领导靠前指挥——创新创业学院统筹设计——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驱动——各学院 具体实施,“教育、指导、实践、服务”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管理体系。由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教务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教学与学籍制度建设等;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负责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和指导工作;学工部负责创新创业思想教育与发动工作;校团委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类的社团活动;科技处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着力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等。

  (三)提供资金保障,争取多方资源

  学校设立“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划拨“大学生科研基金专项”和“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出台《www.63365科技成果奖励办法》、《www.63365本科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www.63365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奖励暂行办法》和《www.63365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管理办法》,为师生学术科研竞赛或专利成果奖励等方面提供制度保证;设立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重点扶持在校师生知识创业,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中科招商集团合作,达成5亿元的投资意向,甄选项目并注资,解决双创启动资金的困难。

  (四)强化目标管理,纳入考核体系

  学校对短学期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师生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中单列就业创业教育方向,将工作业绩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依据;将创新创业工作任务纳入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量化考核工作业绩,确保责任到人和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落实项目责任制,加强过程监控与审计

  学校将通过项目规划、资金使用、项目建设、项目运行和评估验收等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强化监督、评估、问责等控制措施,保证项目执行的严肃性。在建设资金使用方面,必须严格遵循资专款专用、效益最大的原则,依照建设需求科学申报年度建设资金计划,及时落实工程建设任务,并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群众监督。在工程硬件建设方面,严格遵循工程建设程序和要求,落实公开招标制度,强化监管职能,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定工程建设标准和评估验收的实施细则,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

  45

  附件1:

  www.63365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目标及进度表

  

  项目序号

  建设目标(名称)

  总体目标(数量)

  完成进度

  工作效果目标

  2017

  2018

  2019

  1

  服务双创教学与活动

  10000人次/年

  3000人次/年

  7000人次/年

  10000人次/年

  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

  2

  双创教学成果推广应用

  6个

  2

  2

  2

  对应高校落地运行

  3

  跨学科技术的创新选修课程

  10门

  2

  3

  5

  开出对应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

  4

  创客平台系统

  1个

  0

  0

  1

  上线运行

  5

  创新创业一站式

  指导、咨询和服务平台

  1个网站投入使用

  拓展在线课程

  试运行

  建立数据库

  拓展线上指导、咨询和服务

  6

  创新创业实时共享数据

  网络平台

  网络测评系统构建

  数据库形成

  数据实时共享

  建设线下

  评测系统

  建设线上

  评测系统

  关联数据库

  数据实时更新

  关联高校创新创业数据库

  为学校乃至湖北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7

  学生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大赛

  >300项

  100项

  100项

  100项

  每年获国家级奖项不少于20项,省级奖项不少于80项。

  8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每年孵化培育100个创业项目,带动大学生就业500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面积达10000平。

  每年两次选拔优质创业项目并进行培育年孵化培育100个创业项目

  年孵化培育100个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面积达8000平。

  年孵化培育100个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面积达10000平。

  

  9

  大学生创业企业指导服务体系

  每年进行创新创业主题活动30场,覆盖面超过300人次,服务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企业)100个

  每年进行创新创业主题活动30场,覆盖面超过300人次,服务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企业)100个

  每年进行创新创业主题活动30场,覆盖面超过300人次,服务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企业)100个

  每年进行创新创业主题活动30场,覆盖面超过300人次,服务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企业)100个

  

  10

  教育分析研究中心

  组建一支200人左右的国际化、高水平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建设导师库和研究员人才库

  完成机构设置              

  试运行

  拓展研究方向

  推广相关成果

  以问题为导向,主持并完成2-3个课题研究,发表10篇左右论文和研究报告

  11

  与地市、县、区级人民政府战略合作

  12个

  4个

  4个

  4个

  双方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12

  组织专家、教授市县行

  300人次

  100人次

  100人次

  100人次

  常态工作,每次组织活动均为4-5人参加,每年活动次数大约为20多次。宣传学校最新创新科研成果,并促成校企合作。

  13

  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

  共10家

  达到6家

  达到8家

  达到10家

  针对合作情况突出的地区,每年设置1个分中心

  14

  推广技术成果

  720项

  220项

  240项

  260项

  通过举办和参与各类大型技术推介、技术交易等活动大力宣传

  15

  校企技术合作

  900项

  300项

  300项

  300项

  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

  16

  技术合同登记额

  6.3亿

  2亿

  2.1亿

  2.2亿

  以湖北省技术市场年终公布信息为准

  17

  入驻科技园的孵化项目

  达到40家

  达到28家

  达到34家

  达到40家

  成功入驻,学校参股10家左右

  18

  绿色工业引领计划产

  90项

  30项

  30项

  30项

  支持学校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研究,推进其小试向中试,中试向市场的转化进程。

  19

  科技园一期工程建设(技术转移中心)

  32330平米

  启动一期建设

  基本完工

  试运行

  力争2019年教师企业入驻科技园

  20

  科技园二期工程建设(技术转移中心)

  19746平米

  

  启动二期建设

  基本完工

  

  21

  科技园三期工程建设(技术转移中心)

  10251平米

  

  

  启动三期建设

  

  22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构建学校大型仪器实验设备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建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验技术队伍。

  成立组织机构,拟订平台建设规划,制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50家以上的工业企业提供创新服务。

  完善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和运行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网络平台。为50家以上的工业企业提供创新服务。

  完成网络公共平台的上线。全面推广平台。为50家以上的工业企业提供创新服务。

  五年内,孵化十家以上高科技公司,推荐和扶持1-2家企业上市。

  

  附件2:

  

  www.63365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责任表

  (建议表)

  项目

  建设目标

  负责部门

  主要任务与政策措施

  确保科研人员收益,提高创新创业热情

  科技处、人事处

  鼓励人才双向流动,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科技处、人事处

  实施绿色工业引领计划,储备创新成果

  科技处

  完善服务链条,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科技处、资产经营公司、科技园

  聚焦绿色工业技术,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调整机制

  教务处、招就处

  全面修订“721”人才培养方案,分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教务处、招就处

  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弹性学分制

  教务处

  提高师生创新热情,完善激励奖励机制

  教务处

  推进教改、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的深度结合

  教务处

  推进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

  创新创业学院、教务处、招就处、学工部、团委

  构建双创培育平台,实现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双提升”

  教务处

  凝聚社会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服务体系

  招就处、国际处

  项目驱动,工程引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招就处、团委

  专兼结合,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

  人事处、教务处、招就处

  统筹资金,强调创新,支持服务学生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学院

  名家指导,典型示范,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团委、宣传部、学工部

  整合要素,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教育平台

  招就处

  激活校园创客活动,打造以兴趣为导向的社交类APP

  招就处

  建设www.63365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资产处、资产经营公司

  校地合作,筑建战略高地

  科技处

  校企合作,共建研发平台

  科技处、资产经营公司

  国际合作,创立湖工品牌

  科技处、招就处、国际处

  产教融合,提高创业竞争力

  教务处、招就处

  重点工作

  “训练-仿真-实战”大学生创新中心

  教务处、团委

  大学生智慧创业中心

  招就处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科技处、大学科技园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资产经营公司、资产处

  建设经费

  建设经费筹措

  财务处

  

  

  

  附件3:

  www.63365

  

  湖工大校办室〔2015〕14号

  

  

  关于调整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成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学校机构调整及人员变动,经研究,决定调整www.63365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具体组成如下:
   主 任:刘德富
   副主任:蔡光兴
   成  员:王建农 张炜 党臻 彭华魁 鄢烈洲 夏星 王东明 徐妹 马丹 张业鹏 王德发 万端极 李桂陵 孙浩 胡传军 桂丽 王辉 王雷 杨伟国 王道明 田暇 汤伟琼 杨巧芳 张志国 汪晶晶 关向娟 吴竹君 舒蕾

  创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夏星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胡传军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特此通知。
                        www.63365校长办公室

                              2015年11月10日

  

  

  

  

   www.63365学校办公室              2015年11月11日印发

  

  

  附件4:

  www.63365文件

  

  

  湖工大〔2015〕10号

  

  关于调整www.63365教学委员会成员

  及成立分委员会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根据《www.63365教学委员会章程》,现决定调整www.63365教学委员会成员并成立分委员会,组成人员为:

  1.www.63365教学委员会

  主  任:刘德富

  副主任:龚发云

  委  员:马丹、王东明、王选择、邓卫斌、叶志伟、付波、吕辉、孙浩、李春梅、吴周和、邹玲、张道德、陈红军、宋庭新、周金声、周金枝、柳林、郑列、胡雨霞、贺行洋、夏星、徐宣、黄征青、彭少贤、鲁修红

  秘  书:马  丹

  2.专业设置与建设分委员会

  主  任:刘德富

  副主任:龚发云

  委  员:马丹、王东明、刘易国、汤亚杰、肖志玲、陈坤、夏星、湛俊三、鄢烈洲

  秘  书:马  丹

  3. 课程与教材建设分委员会

  主  任:龚发云

  副主任:邹  玲

  委  员:方尚玲、刘显波、苏文涛、李逢高、吴艳、柳林、夏露(经管)、熊才权、魏兵

  秘  书:吴  艳

  4.人文素质教育分委员会

  主  任:周应佳

  副主任:周金声

  委  员:王东明、王德发、石元伍、代永胜、齐萍、孙厚权、李庆生、李学锋(宣传部)、周峰、徐妹、龚发云

  秘书:齐萍

  5.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分委员会

  主  任:龚发云

  副主任:王选择

  委  员:王东明、叶志伟、付波、孙浩、李晓波、张业鹏、张家盛、张道德、陈坤、陈红军、胡雨霞、钟晓凌、贺行洋、夏星、徐妹、徐宣、黄征青、黄楚云、鲁修红

  秘  书:李晓波

  特此通知。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2015年3月30日

  

  

  

  www.63365学校办公室                 2015年3月31日印发

  

  附件5:

  

  www.63365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资金构成表

  

  项目名称

  获总投资(万元)

  省发改委支持资金(万元)

  学校自筹(万元)

  “训练-仿真-实战”大学生创新中心

  800

  500

  300

  创新创业人才信息网络指数研究平台

  50

  30

  20

  创新创业一站式指导、咨询和服务平台

  50

  30

  20

  创新创业教育自主成长平台

  50

  30

  20

  创新创业实时共享数据网络平台

  50

  30

  20

  构建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00

  50

  50

  教育分析研究中心

  100

  60

  40

  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735

  500

  235

  科技园一期工程建设

  4668

  1037

  3631

  科技园二期工程建设

  2851

  634

  2217

  科技园三期工程建设

  1481

  329

  1152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

  1000

  100

  900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100

  30

  70

  合计

  12035

  3360

  8675

  

  

  

  

  

  附件6:

  9 - 0001

  

  

  

  9 - 0002

  

  

  

  9 - 0003

  

  

  9 - 0004

  

  

  9 - 0005

  

  

  9 - 0006

  

  

  9 - 0007

  

  

  9 - 0008

  

  

  9 - 0009